摘要:颙若就是大大地、极为、非常等等,形容孚亦即信的程度。 ...
为什么会这样?这与《周易》其书的产生时代密切相关,这个时代即中国的轴心期[30]。
[6](p418)在此,克己复礼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守礼,关键在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2](p81);另一个是克己,关键在于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参见[2](p157)。论语新解[A].钱宾四先生全集(3)[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7]蔡仁厚。
不过,自我调节不是从旧内圣去开出新外王,而是在新外王的背景下调节出新内圣。另一个方面,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社会丑恶现象也相伴左右;这个方面集中的反映为社会伦理水平的下降。也就是说,尽管民主和科学是现代化的两大内涵,但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在于社会正义。具体来讲,仁可大致产生个体道德价值、社会伦理价值和人的自觉精神三个方面的现代价值。[1](p257)在张岱年看来,仁是一个统摄诸德之普遍性的最高范畴,其核心含义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意图伦理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一种以意图即动机之善恶为道德判断标准的动机思维。在现代生活中,仁可经过诠释而产生现代价值,即个体道德价值、社会伦理价值和人的自觉精神。这种制度导致许多官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选举时说一套,当选之后做另一套。
具备这个完美结合的人在社会中处于少数,政治制度的首要任务,是把这些人选拔出来。17这两个方面相关但并不等同。在儒家政治结构中,精英代表机构的作用是通过充分的讨论帮中央机构厘清事物的脉络和解决方案。依据这种路径,人性假设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受多个参数影响的函数。
其二,发挥精英的监督作用。儒家政治的贤能性原则因此不是超验的正义原则,而是可以验证的世间准则。
在孔子那里,每个人都有仁的潜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将成为同样的仁者,因为仁作为一种潜能状态,和其作为一种现实状态,是不一样的。据此,将孔子学说视为儒家人性观的源头,而孟、荀稍后各扬其脉,大致不谬。三是三个机构之间存在分权和制衡,中央机构拥有拟定制度法律和政策的权力,但这些法律和政策必须得到民意代表机构的支持方可生效,同时,中央机构还要受到精英代表机构谏言和监督的约束。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实现民本主义的方式是贤能政治。
在儒家政治结构里,选拔制的中央机构可以成为产生最高领导人的场所。二是担任太子师,教化未来君主。我们无意以儒家政治结构替代西式民主,但是相信,制度的多样性有利于不同制度之间的取长补短,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民众对儒家政治的认同,至少部分可以通过儒家政治的开放性得到实现,即每个愿意参与国家治理的人士都可以尝试加入选拔体系。
由此,科举制不仅确保官职向中下层士人开放,亦去除门阀制死灰复燃的基础。然而,这并不是儒家政治结构的全部内容。
自由主义把每个人预设为先天平等的,看似给社会提供了一个道德高地,实则消解了个人努力的动力,剩下的只是粉饰的荣耀。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更具有德性与能力的人识别出来,并且让他们所操持的政治结构能够更好地促进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将会涉及具体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建构。
(一)儒家政治和个人自由 为清晰起见,在进入本节主题之前,界定一下自由这个概念是必要的。我们前述所引孔子的论断可以成为设计最高领导人选拔标准的圭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霍布斯等人在描述自然状态时多少有些还原主义倾向,即力图呈现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人类在未进入国家前的生存状态。要保证这样的人被清理,同时保证高能力和高德性的人升入更高层级,儒家层级制度中的选拔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接下来,儒家政治必须面对两个问题,其一,儒家政治能否保障人们有理由珍视的自由,以及能否促进这些自由?其二,儒家政治能否保证某种形式的平等主义?在第一节里,我们剖析和批判了自由主义的抽象平等主义。由此观之,人性假设的不同,据此所建构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性质也不相同。
据此,民主制鼓励欲从政者专务政治能力的培养,同时解决主考官的监督与制衡问题(因为选民即是主考官)。当然,官员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过程中也会懈怠,甚至走向腐败,但是,持续的升迁动力给予多数官员正向的激励,促使他们继续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二)儒家政治和平等 以今人之标准观之,孔子的政治主张具有强烈的不平等色彩,体现了强烈的以服从为主轴的等级观念。以下,我们将从儒家视角出发来发展这种致思路径,并相应地构想儒家国家治理体系。
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民众有权诛伐他们。我们从儒家的人性论出发,发现人性的差异性和流变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并论证儒家政治的原则和实现形态。
如果国家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的话,则这些能力可以为他们胜任更高层级的职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政治结构自身的价值属性也是今人的重要考量之一。存养心,以免心为物所遮蔽。另一方面,中央机构也行使对最高领导人的监督职能。
因为从政者越贤能,他就会越充分践行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如果个人自由受到侵犯,人身依附是每个人所不欲的,那么按照贤能理念,从政者应当确保其治下的人民的自由免于侵犯,人身免于依附。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然而,抽象平等是乌托邦,正如我们在第一节里所展示的,以它为基础来设计现实的政治制度会造成巨大的矛盾。(《论语·阳货》)但他也认为,通过克己复礼、下学上达,中人是可以成为圣人的。
二是为了确定孔子以仁来解释人性的正统地位,据此,孟子的性善论承续其正统,而荀子的性恶论则为非正统。孟子之后的荀子,在人性论方面回到孔子的差异论,但他的思想中也可引申出平等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据此,当政治结构被设计成服务君王时,它的善性就是以它能否维护和促进君王的利益来衡量的。……孔子发现了普遍的人间,可分三点来加以说明。然而,如前所述,人与人在品德与能力上并非毫无二致,这点在考虑个人修行的努力程度与环境影响之后,更是如此。
倾听他们的意见,可以提高执政者的执政能力。显然,一个无层级的政治结构(如抽签式民主)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也探讨儒家政治和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儒家自由主义,以此作为儒家政治对世界主流政治观念的回应。当采用自利假设时,政治结构自身的价值属性也随之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恶。
儒家政治结构并不限制个人进入层级,而且,除贤能要求之外,也不限制个人在层级中的升迁。问题在于,以资质为基础的平等能否经得起道德的检验?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